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主任高德榮,扎根小麥育種領域三十多年。一直以來,他躬身田間地頭,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傳遞基層農民和農業科研工作者的心聲,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積極建言獻策。系列報道《履職一年間》,今天(3月1日)走進全國人大代表高德榮的履職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 高德榮(右)
一大早,當記者見到高德榮的時候,他正在揚州市江都區吳橋鎮高標準農田示范點,和揚州瑞利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瑞琪一起踏田查看、深入調研。
“高代表,你看今年我們遇到的這個情況,就是小麥種下去連續接近100天了,都沒有效的降雨。”
“是的,前面一直沒下雨,我們擔心會在小麥開花的后期下雨,這樣就容易引起倒伏,也容易引起赤霉病重發……”
這是高德榮與王瑞琪的對話,也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當前正值冬小麥返青關鍵期,接連少雨天氣,讓小麥生長遭受考驗。由于種植了由高德榮培育的“揚麥33”這一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高產小麥品種,加上應用了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技術,這片田塊長勢良好。
高德榮專業的解答,讓王琪瑞逐漸打開了話匣子。交談中,王瑞琪表示,自己對惠農補貼政策,尤其是農機具的補貼政策十分關注:“我覺得對于高質量、高精度的播種機是不是可以實行高補,而對播種、出芽、鎮壓效率比較低的農機具就是不補貼,我們通過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來把現代農業往高質量上面發展。”
“你這個講得非常對,就是說對好的機械進行補貼,對于不好的機械進行淘汰……”對此,高德榮一一記錄在案,接下來他將緊鑼密鼓地完善相關建議,準備把這份社情民意帶去全國兩會,“優化惠農補貼政策,為了減輕病蟲害發生,提高播種質量,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犁耕深翻還田的實施范圍,并適度提高補貼標準,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推廣應用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技術的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
隨后,高德榮又趕到揚州稻麥綜合示范基地,和當地植保站工作人員深入了解小麥當前病蟲草害防治情況。揚州市江都區農技推廣中心張彥向高德榮介紹:“目前我們江都區在病蟲監測這一塊非常重視,我們江都區全區也是設置了7到8個病蟲監測點。但是我們在人員方面還是有一些緊缺,比如說新老斷層的問題。”
高德榮認真聆聽,詳細記錄。他說,植物病蟲疫情是事關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生物災害,這一年來,他多次前往蘇州、常州等江蘇各地,基于此做了充分調研,希望能夠加快植物保護立法工作:“希望統籌植物病蟲害監測預報、植物檢疫、植物病蟲害預防與控制等工作,為科學、綠色、安全的植物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高德榮關注的農業議題,涵蓋糧食安全、種業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農民增收等多個關鍵領域。
這一年來,他深入江蘇乃至全國各地的鄉村田頭、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地進行調研。他與農民、農業工作者、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他還通過舉辦座談會、設立意見箱、利用網絡平臺等多種方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高德榮表示,他將步履不停,以高質量履職盡責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多做貢獻:“我會把平常工作中、調研中所遇到的農業農村方面的一些問題、一些呼聲,整理成建議或者議案帶到全國兩會上去,為‘三農’持續發聲,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聲。”
【記者手記】
膚色黝黑、笑容親切,對待農民更是猶如親朋好友,這是在采訪中,高德榮代表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科研領域,由高德榮帶頭培育的“揚麥33”, 不僅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而且產量表現優異。這一成果不僅鞏固了我國在抗赤霉病育種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更為國家糧食安全筑牢了堅實的防線。此后,他帶領團隊乘勝追擊,育成 “全優生”“揚麥 39”“揚麥 46” 等小麥品種,實現了產量、抗性和品質的協同提升。
在他看來,農業科研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農民受益,助力他們增收致富。而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他更是一年四季、酷暑嚴寒,都奔波在田間地頭,密切關注農民的急難愁盼,為農民鼓與呼。
高德榮說,他將繼續懷揣著服務“三農”的赤子之心,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幸福而不懈努力,與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共同描繪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新畫卷。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 記者/孫昕 通訊員/胡榮利 龔盛儒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