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了省政府關于2023年度全省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并進行了分組審議。
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報告表示贊同,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過去一年,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全省GDP達到12.82萬億元、增長5.8%的同時,在極端氣象條件的不利影響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中有進,經濟平穩增長、環境持續向好的良性互動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美麗江蘇建設實現新的進展。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常委會組成人員也指出,我省環境質量改善成果仍不穩固,大氣污染防治仍未擺脫“氣象型”影響,汛期水質頻繁波動問題依舊突出,污水管網等環境基礎設施短板依然突出,生態監測網絡體系不夠健全,生態保護系統性有待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范仍有薄弱環節,總體上看我省生態環境保護仍處在爬坡過坎、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來不得一絲懈怠和松勁。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年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要求。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是更大力度推進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實施意見》,研究制定分領域行動方案,建立“1+N”的美麗江蘇建設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出臺推動全省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深入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并為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間。實施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加強評價認證結果應用。推動土地、排污物排放總量指標等要素資源的創新性配置,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的供給。加快完善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有效落實覆蓋全域、科學精準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政策。穩步發展海上風電、光伏發電,持續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積極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前瞻開展碳足跡認證和綠電溯源等工作。加大“水運江蘇”建設力度,持續推進“公轉水”“公轉鐵”。加快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加快超低和近零排放車輛規模化應用。
二是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完成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和長江警示片披露問題年度整治工作。抓緊出臺我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實施方案》。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根據國家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評估結果,推動地方制訂問題清單和提升方案等。嚴格落實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方案,實施涉磷企業標準化、規范化整治,加強洮滆片區系統治理,科學推進生態清淤。制定詳實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年度提升計劃,形成項目清單,明確投資來源。以老舊城區為重點,開展老舊破損、混錯漏接等問題管網診斷修復更新,實施污水收集管網外水入滲入流、倒灌排查治理。對于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低于100毫克/升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推行“一廠一策”整治。穩步推進規模化農田排灌系統試點和水產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加強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推動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定提升。實施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整治,分階段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依法加強建設用地用途變更和污染地塊風險管控的聯動監管,強化地下水環境保護。大力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持續強化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管。健全垃圾分類收處體系,建立長效機制,防止“前端分好類、終端一鍋燴”。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提升消納利用能力,突出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管理,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持續開展噪聲污染防治專項提升行動,明晰相關部門監管責任。
三是更大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體系,構建“五區三帶”生態保護修復總體格局。制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率先探索小區域、小流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模式。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健全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嚴守濕地資源總量,完善小微濕地管理制度。動態更新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針對生態產品“核算難、交易難”等問題,就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交易平臺建設、產品經營開發等基礎制度作出明確制度設計,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四是更大力度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法規制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等法規的制修訂。推進行刑銜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部門、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信息通報、形勢會商、證據調取、糾紛化解、生態修復等方面的配合機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體制機制,進一步發揮督察利劍作用,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深入推進非現場執法監管,破解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在執法應用中的瓶頸,形成更多實證案例。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提升生態質量、溫室氣體、地下水、新污染物、農村環境等監測能力。創新綠色金融工具,探索區域性環保項目金融支持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
深入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加強跨界水體的共保聯治,推動建立省際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高度重視“一住兩公”地塊土壤污染風險控制防范,扎實推進生態環境安全與應急管理“強基提能”行動。落實新污染物治理方案,逐步構建“篩、評、控”和“禁、減、治”全過程管控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綠色先進技術的集成化水平、產業化運用。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江蘇數字化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