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表就要為群眾說話,當書記就要為百姓辦事。”這是呂邦飛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是石城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也是鎮江市丹徒區第十七屆人大代表,他把群眾的一個個“心愿清單”,變成了自己的“履職清單”,用實干串聯起基層治理與民意傳遞的橋梁,用行動詮釋著“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
從“留下來”到“留得住”,青春筑夢助振興
從丹徒城區向東,沿金潤大道行駛十來分鐘,就到了辛豐鎮石城村。得益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希西維軸承、美科醫療、蘇建路橋等不少大型企業都選擇落戶于此,產業興旺的同時,也為村莊增添了別樣的活力。“新一輪的工廠招工信息整理出來,就趕緊張貼到村里的招工牌上。”早晨剛到辦公室,呂邦飛就敦促工作人員落實最新的招工信息發布。石城村在各個人流匯集處,都豎有一塊招工牌,上面定期更新附近工廠的招工信息,有需求的村民已經習慣來這里尋找就業機會。
呂邦飛是辛豐人,當年老支書的一句“家鄉的發展需要年輕人”,讓他一直銘記于心。2006年從部隊轉業歸來,就投身于家鄉的建設中,如今,他也將這句話貫徹到自己的工作中。在他看來,村莊要留住年輕人,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是關鍵。這些年,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摸清企業用工需求,在路口設置招工牌,在辛豐鎮官方微信號上發布大規模集中招聘信息,為專業型人才、專業型崗位提供點對點服務……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把就業崗位、就業政策、就業服務“零距離”送到了群眾身邊。
村民就業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后,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選擇留在石城村發展。讓呂邦飛印象最深的當屬2024年畢業季,村里一名貧困家庭的畢業學生,學的是機械,與周邊企業需求對口,呂邦飛了解情況后積極聯系企業,為他提供面試機會,最終這名學生成功進入蘇建路橋工作,如今月收入已超過萬元,家庭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也正是這一次精準就業服務,使得他更加堅定了當初的選擇。
從“馬上辦”到“向上帶”,履職建言顯擔當
“呂書記就是咱們村的‘120’”村民王志輝指著手機里和呂邦飛的通話記錄說道。上個月東石村口路燈不亮了,王志輝隨即撥通了呂邦飛的電話,第二天路燈立刻維修到位。呂邦飛的電話號碼就張貼在村內的公示欄上,已然成為群眾辦事的首選熱線。路燈雖小,卻能點亮群眾的幸福,事情不大,亦能串起呂邦飛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2022年,呂邦飛當選為丹徒區第十七屆人大代表,村書記的日常工作和人大代表履職,在他身上形成了奇妙的反應。他將記事本劃分成了兩塊,在“馬上辦”的標簽里,記錄了一個個扎根基層,幫群眾解決具體困難的點滴“小事”;又在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中凝練共性,匯聚成“向上帶”標簽下一個個人大建議素材。
2023年,呂邦飛提出的《關于調整貧困家庭幫扶政策的建議》,就源自于他對困難家庭的走訪。呂邦飛在日常工作中發現,部分家庭雖人均收入略高于低保線,卻因成員罹患重病導致醫療支出遠超家庭總收入,陷入“因病致貧”困境。通過與周邊村莊的走訪交流,發現此類“支出型貧困”現象并不少見,在當地具有一定普遍性。建議一經提出,受到了丹徒民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針對這一現象,特事特辦,為符合條件的家庭開通大病救助和慈善幫扶綠色通道,及時緩解了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
“村民公園在群眾間的呼聲最高,大塘村附近的二期公園已經在建,其他自然村的也在逐步提上日程;林下生態葬園區已經完工,殯葬改革亟待進一步推進……”翻開呂邦飛的履職筆記,最新一頁已經寫滿了今年要推動解決的民生事項。對他而言,人大代表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將他帶上了廣闊的舞臺。履職為民沒有終點,他所要做的,就是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頭,把群眾交付的重托扛在肩上,在鄉村全面振興的畫卷上,用心書寫著一名基層人大代表的為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