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履職就跟醫生問診一樣,都需要‘精準把脈、對癥下藥’。”在儀征市真州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儀征市人大代表、基層口腔醫生惠云勝,就這樣數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自己的崗位。從醫32年來,他累計接診患者超15萬人次,把診室當作傾聽民聲的窗口,將“醫者匠心”與“代表初心”熔鑄成守護群眾健康的雙重屏障。
鑄“匠心”盡醫者本分:診室里的勤勉堅守
一直奮戰在基層醫療衛生事業一線的惠云勝,秉持著“醫者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者”的信念,從初出茅廬的小牙醫逐步成長為口腔科業務骨干、診室負責人。“很多老年患者趕早排隊,早點開診就能讓他們少些等待。”早上七點半,當大多數人還在通勤路上時,惠云勝的診室已經亮起了燈,說話間,他已打開無影燈、戴上醫用手套,細致地為王大爺檢查齲齒情況,順口問起最近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進展情況……
“很多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的疾病都與口腔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口腔健康直接影響群眾生活質量。”在惠云勝看來,基層口腔醫療服務不僅是“治已病”,更是“治未病”的重要關口,必須要一絲不茍。門診操作常需精細打磨,他也總愿意在寫完醫囑后多花幾分鐘傾聽患者的生活細節,“患糖尿病的張大媽要著重關注牙周病風險;初中生小林要定期更新矯正護牙方案……”病患在他這里都有專屬的“口腔健康檔案”,正是這種“把患者當家人”的細致,讓惠云勝收獲了群眾的信任和口碑,不少患者經人介紹而來,在這個小小的診室里,他每周都要接待患者上百人次。
察“民心”拓履職半徑:從診室走向社區
當選人大代表后,惠云勝著意將“問診臺”從診室內搬到診室外,每年累計參加健康講座十余場,惠及群眾超5000人次。他帶著口腔模型走進社區,在社區健康義診中手把手教老人正確刷牙,為了防止老年群體誤信“牙疼偏方”,他用樸實的白話一遍遍講解口腔健康注意事項,推動居民提高對口腔衛生的重視。同時,他還聯合社區開展“微笑成長計劃”,結合臨床發現的青少年口腔高發問題,自主編寫護牙知識手冊,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基層醫務工作者要堅守醫者初心,更要注重‘患’位思考”。對于患者而言既要治病,也要治心。”惠云勝在走訪中發現,獨居老人經常因無人陪就診同而拖延治療,通過跟老人耐心聊天、了解需求后,他找社區書記溝通組建“銀齡護齒志愿行動隊”,明確志愿者結對幫扶有陪診需要的獨居老人,并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通“助老診療綠色通道”,讓老年人享受更便捷溫馨的口腔健康服務。
踐“初心”架溝通橋梁:將民意轉為建議
“人大代表建議不是坐在辦公室想出來的,而是在和患者聊天、幫群眾解憂中‘鉆研’出來的。”自從診室被選為人大代表聯絡點后,惠云勝進一步加大了下班后走訪調研的頻率,“我們小區健身器材該更新了”“養老助餐點菜品能不能更軟爛些”......群眾的隨口傾訴,都被他詳細記錄在了“民情日記”中。“惠醫生醫囑講得明白,也把我們的話放在心上,我們都很信任他。”居民糜阿姨邊說邊豎大拇指。
從優化基層醫療設備配置到加強慢性病健康管理,從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到推動醫養結合模式創新,他將收集到的“碎片化”信息進行了梳理完善,先后向儀征市人代會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真州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搬遷的建議》《關于加強基層口腔健康服務能力建設的建議》等13條建議,其中2條被列為重點督辦建議。一份份帶著“民情溫度”的建議,成為了推動基層健康素養提升的“民生禮包”。
“代表證和白大褂同樣承載生命重量。”惠云勝的診室里擺放著儀征市人大頒發的“優秀人大代表”證書,旁邊掛著患者送來的致謝錦旗。這位深耕基層三十二載的醫者,正以“雙重身份”繼續書寫著為民履職的新篇章,讓基層醫療的“最后一公里”成為服務群眾的“安心零距離”。
(趙屹利 束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