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議】
孫青青是晶橋鎮人大代表、新橋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在晶橋鎮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他提出《關于在晶橋鎮域內各塘壩安裝防溺水設施的建議》。
【辦理結果】晶橋鎮在286處塘壩設置“四個一”防溺水設施;加強重點水域監管,安裝監控67處;建立健全長效管控機制,定期安排村社網格員前往各塘壩檢查設備完整情況。
盛夏的晶橋鎮新橋社區,塘壩水波粼粼,嶄新的防護欄在陽光下泛著銀光,岸邊的警示牌、救生圈、救生繩和救生桿整齊排列。幾位老人坐在樹蔭下,目光安然地看著不遠處嬉戲的孩童。這幅寧靜祥和的鄉村圖景背后,凝聚著孫青青為民履職的拳拳之心,以及一項關乎千家萬戶安全的民生工程落地生根的故事。
憂心水畔:代表履職察民情
“水塘邊小孩子亂跑,老人哪看得住?”“光掛個牌子,掉下去怎么辦?”孫青青在走訪民情時,總能捕捉到老人坐在門檻邊、樹蔭下閑聊時那揮之不去的憂慮。這些擔憂聲,像一根根細針,扎在他的心上。
現實的壓力清晰可見:晶橋鎮留守兒童比例較高,每逢暑假,大批青少年兒童回鄉,給留守在家的老人看護帶來巨大壓力。而那些散落在各村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的大小塘壩,潛藏著不容忽視的安全風險——它們有的緊挨著菜地小路,有的隱藏在屋后竹林,有的則位于孩子們嬉戲追逐的必經之處。僅靠懸掛標語、設置警示牌等傳統手段,一旦發生意外,遠水解不了近渴,難以有效應對突發險情。
代表履職,根在基層。孫青青深知肩上責任的分量。他脫下皮鞋換上膠鞋,會同鎮內陳媛媛、徐阿珍兩名人大代表,開展細致入微的實地調研。從新橋社區當家塘壩的洗衣臺階,到山坳里偏遠、長滿青苔的灌溉水池;從村民日常取水的水口,到荒廢多年、淤泥沉積的野塘,他們的足跡遍布摸排出的每一處風險水域。每一步丈量,都是對責任的踐行。
調研的筆記本上,記錄著沉甸甸的民聲:“年紀大了,有高血壓、高血糖,有時候在池塘邊洗菜一站起來,眼前發黑、頭暈目眩。”“我那孫子皮得很,一眼看不到就溜到塘邊撈魚蝦,我這心啊,整天懸著。”孫青青仔細聆聽,逐一記下村民的擔憂,更將老人眼中那份深深的無力感刻在了心里。
一次次走訪,一處處查看,塘壩濕滑的邊坡、渾濁的深水,都化為孫青青心中日益緊迫的共識:防溺水,是關乎千家萬戶幸福的頭等大事,刻不容緩!
破題攻堅:精準建議落地有聲
帶著調研成果和老人們的殷切期盼,2024年1月,在晶橋鎮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他提交了第0512號建議——《關于在晶橋鎮域內各塘壩安裝防溺水設施的建議》。
“建議摸清全鎮各類塘壩,通過在塘壩處安裝溺水防護欄、警示標志、防溺水設施等舉措,提高安全度。”孫青青表示。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建議交辦后,晶橋鎮政府高度重視,迅速行動。鎮水務站扛起主責,聯合12個村社,對全鎮塘壩進行了地毯式“大起底”,精準鎖定286處風險點。一場筑牢“生命防護網”的攻堅戰全面打響。
“對所有水域展開拉網式排查,明確風險等級,嚴格落實‘四個一’措施,即一塊警示牌、一根救生竿、一個救生圈、一根救生繩。堅決做到不漏一水域、不漏一根繩,確保救生設施牢固可用,確保險情發生時能及時展開救援。”區水務站有關負責人表示。
短短數月,救生設備全部安裝到位。一排排堅固的防護欄沿塘而立,嶄新的救生桿上印著醒目的紅字:“緊急情況請折斷使用”。
織網長效:“零事故”背后的守護
防護不止于硬件。借鑒先進經驗,晶橋鎮水務站在67處重點、高危水域布設了智能監控系統。這些“電子哨兵”如同24小時在崗的衛士,實現“技防”精準預警。
同時,鎮教管會同步發力,防溺水安全課深入校園,安全警示直達家庭,“人防”意識深入人心。一套“物防(四個一)為基礎、技防(智能監控)為支撐、人防(宣教巡查)為保障”的立體化防溺水體系迅速成型。
最有力的答卷是沉甸甸的“零”。自2024年“四個一”工程和智能監控全域覆蓋以來,晶橋鎮未發生一起溺水溺亡事故。這“零”的背后,是286處水域共同構筑起的“生命防護網”最閃亮的勛章,是人大代表建議從“紙面”落到“地面”結出的最寶貴果實。
看著塘壩邊嬉戲孩童無憂無慮的笑臉,聽著村民們“現在塘邊裝了‘四大件’,娃玩水也有個保障”的安心話語,孫青青代表深感欣慰。他用堅實的腳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的建議破解難題,在晶橋鎮的碧水之畔,筑起了一道守護萬千家庭幸福的堅實堤防。這堤防之上,閃耀的是“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錚錚誓言,守護的是人民群眾最真切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