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草帽穿梭千畝茶田,腳沾泥土走遍鄉間田野,他是茶農口中的“大師傅”;胸佩黨徽引領產業發展,心系群眾創辦合作組織,他是村民眼里的“主心骨”;跨越千里搭建扶貧橋梁,創新思路助力民族團結,他是代表群體的“實干家”。他就是儀征市煙花三月生態茶園負責人、儀征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理事會秘書長,也是連任五屆的揚州市人大代表傅強,用25年時光在儀征青山鎮躍進村的土地上,譜寫出三盞浸潤民心的茶香故事。
致富茶:綠葉變“金葉”的產業密碼
2006年,當傅強在荒草叢生的山坡上種下第一株茶苗時,沒人想到這會成為改變躍進村命運的起點。
“要讓茶葉成為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抱著這樣的信念,2006年,傅強創建了白沙玉葉茶葉專業合作社,創新推出訂單收購、代幫加工、分級包裝的“三階孵化”模式,對零基礎農戶采取“訂單收購+技術兜底”,為成熟茶農提供“代加工+品牌賦能”,幫創業能手實現“全鏈條扶持”。如今,茶園總面積已從當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近800畝,合作社成員有204戶,年產綠楊春等品種茶葉約4000公斤,畝均效益突破萬元大關,較傳統種植翻升十余倍。合作社更以“保護價”機制,讓茶農年均增收超3萬元,農戶的收益翻了4倍,真正實現“綠葉變金葉”的奇跡。另外,合作社采取的“市場+基地+茶農”發展模式,還吸引了周邊不少村民來茶園務工,從事種植、除草、采茶等勞務,解決村民就業難題。2021年,合作社成功入選了全國農民合作社500強。
傅強意識到,合作社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上有著顯著的成效。于是,在他二十多年的履職生涯里,先后向揚州市人大提出了《關于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建議》等建議十余條。這些凝聚著田間地頭調研心血的建言,既有破解合作社融資瓶頸的破冰之策,又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長遠之謀,更見推動全產業鏈升級的系統思維,得到了揚州有關部門的肯定和采納,有效發揮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激活鄉村經濟動能、構建共同富裕橋梁中的強勁引擎作用。
扶貧茶:黃河岸邊的產業突圍
“吳堡縣有紅棗樹16.4萬畝,涉及棗農6萬人,紅棗樹又遠離污染,沒有農殘,特別適合制作棗芽茶。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紅棗資源優勢,那必定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p>
2019年盛夏,傅強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成為首批進入吳堡縣考察的成員之一。站在陜北吳堡縣龜裂的紅棗林間,傅強敏銳捕捉到產業轉型的契機。于是,他帶領團隊日夜攻堅,研發出棗芽茶先進生產技術,并主動與吳堡縣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在宋家川街道郭家腰村成立吳堡縣棗芽茶開發有限公司,建成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棗芽茶加工生產線。
“我們以每斤40元-80元的高價收購棗芽,建設的標準化車間也為附近的農戶提供了56個就業崗位。”傅強說。僅一年多的時間,這條跨越1500公里的產業扶貧鏈,就讓曾經的撂荒地重煥生機,累計創造經濟效益逾80萬元,28戶貧困戶全部實現“家門口就業”,譜寫出“蘇陜協作”的生動注腳。
團結茶:民族交融的東方智慧
在黃土高原的晨曦中,身著采茶服、肩背竹簍的少數民族群眾,正與漢族同胞共話茶事。
傅強依托吳堡縣棗芽茶開發有限公司這一平臺,精心策劃了“采茶民族團結實踐課”,將茶葉化作促進民族交融的文化媒介,通過“共采一簍茶、共制一鍋茶、共品一盅茶”的沉浸式體驗,讓“五個認同”在氤氳茶香中生根發芽。目前,這種以茶載道、以茶化人的創新實踐,仍在促成各民族的深度交流,真正實現了“茶香不分界,團結一家親”。
“人大代表要像茶樹那樣,把根深深扎進群眾土壤?!?5年履職路上,傅強通過“白沙玉葉”民情觀察點,在采茶季化身移動接訪站,廣泛聽取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推動解決農業用電、加強區域供水等多項民生問題。面對新征程,這位57歲的老代表目光灼灼:“鄉村振興如同制茶,需經揉捻、發酵、烘焙,最終才能成就醇香。我將繼續做好這片‘茶葉’,在履職路上釋放全部芬芳?!?/p>
(糜超 陳昇東)